鄂尔多斯南部的毛乌素沙漠,之前居住在附近的牧民们几代人都饱受风沙折磨,无法抵抗它的侵袭。直到栽培“沙柳士兵”,使得这里终于呈现一个绿色海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运动。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家的大量投入和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治沙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就是产业化治沙的典型案例。为解决产业化治沙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该公司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的生物资源发电、利用生物质发电排放的清洁烟气中的生物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最终形成了种植沙柳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CO2培育优质螺旋藻(碳捕集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的“三碳经济”模式。
据了解,三碳经济模式的开创对于中国及世界的沙漠治理、节能减排事业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联合国确认为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记者 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