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地处偏远,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途径特别少。自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买东西可以网购,学技术可以看视频,闲来无事可以上网查资料,生活一下子变了样……”说起“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达茂旗的牧民们有很多话要说。
5月21日,作为由国家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现场工作会在我市召开的一部分,18个沿海沿边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余位参会代表实地调研了达茂旗边防哨所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专栏以及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开展文化建设的情况,并调研了充满内蒙古特色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草原上也能用手机上网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文化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结合内蒙古的人文地理环境情况实施的一项创新型数字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建立一级数字加油站(乡镇、苏木),二级数字加油站(村、嘎查),移动便携式加油站(分散的游牧点),充分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边疆偏远地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今年54岁的巴图斯楞家位于吉忽伦图嘎查的中心地带,他家的蒙古包就是一个移动数字加油站。
巴图斯楞说:“移动数字加油站是去年在我家建成的,可以覆盖到整个嘎查的300多户、700多牧民。现在我们牧民用的基本都是智能手机,而且市里还给我们发放了免费的牧民体验机,可以免费上网、看电影,文化生活一下子丰富了。”
有重要的信息,巴图斯楞还会每半个月左右去文化站更新一次。比如5月19日在包头市图书馆召开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现场会的视频,更新后牧民们已经看到了。